习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科学判断,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核,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具有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较为完整、不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习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新征程上,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国家生态安全所蕴含的高远立意、丰富内涵,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怎样认识民族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科学解决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解释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回答的理论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集大成者,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解决民族问题规律的再认识和新拓展。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习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述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用大历史观、大文明观的视野观照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中国、何以现代、何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
2020年,习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又多次作出深刻阐述,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4月30日,习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为我们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必须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必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人工智能破解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融合的量化难题,极大拓展了科学研究的人文价值,让科技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社会正向发展的动力。同时,人工智能对于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在资源获取、知识生产和成果评价方面推动科研范式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公平性。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今年3月出版的《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系统全面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认真学习领会这部重要著作,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